金沙·以诚为本-www.9001cc|官方登录入口

学院新闻
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与资讯 学院新闻 正文
师大学子情系川皖十五载接力支教显新时代青年担当
 作者:陈祥云 编辑:陈祥云  预审:乔静  终审:贾冠忠 发布日期:2022年04月23日 浏览次数:

“2008年‘5·12’汶川大地震后,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2007级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汪继彬背着行囊,孤身一人来到群山环绕的四川省大竹县尖山村希望小学,在余震不断、物资匮乏的他乡,开始了支教生活。在他的带动下,从那年开始,先后有200多名志愿者每年暑假都会历经30多个小时、远涉3000多里来到这个偏远的小山村,进行支教活动……”

食堂门前的广场上陈列着一幅幅生动的照片,引来师生驻足参观,安徽师范大学“情系川皖·圆梦巴蜀”留守儿童支教(以下简称“川队”)团队现任队长,9001cc金沙以诚为本2020级地理科学专业维吾尔族学生苏热叶·热合曼正在向过往师生讲述着川队的故事。

是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,也是川队支教的第十五个年头,为感谢多年来全校师生的支持,4月15日,川队举办了“拾光忆吾年——十五周年摄影展”。校党委常委、副校长陆林,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王刚,校团委书记汪凯,校团委副书记张薇薇,9001cc金沙以诚为本党委副书记乔静等莅临活动现场参观指导。

现场展览以时间为轴,分别展出川队15年以来支教活动的感人瞬间。


归雁

一幅名为“归雁”的照片上,一个笑容灿烂的女生手举一张卡片,卡片上写着:“我是‘情系川皖·圆梦巴蜀’学员李媛媛,我在成都师范学院”。

2017年,川队制定“归雁计划”,让当地早期受过支教并已考上大学的孩子们成为川队的新志愿者,利用暑期再回到这片土地支教,去帮助更多的孩子。成功考取成都师范学院的受助学子练燕和李媛媛就是第一批“归雁计划”志愿者。

“无论走多远,我都不会忘记这座大山,更不会忘记川队。”

2009年,川队志愿者们走进了年仅10岁的留守儿童练燕的生活,为她带去了知识和眼界。此后每一年“我们明年还回来”的承诺成了练燕青春时光里最美好的期待。

“8年的陪伴,8年的守护,哥哥姐姐们是我成长路上最好的榜样。小时候我就下定决心,想像他们一样走进大学校园,学到更多的知识,成为更优秀的人,也希望能帮助家乡的孩子们开拓眼界,改变命运。如今如愿考上了梦想的大学,我第一件想做的事就是回到尖山村,跟着川队一起支教,将爱心传递下去……”

“从川队的受助者变为志愿者,我做梦也没想到还有机会可以回到梦想开启的地方!”家庭的贫困、生活的重创,一次次使还在读小学五年级的李媛媛萌生了辍学打工的念头。那时,川队志愿者王娟和汪继彬拿出了1500元钱放在了李媛媛的手里,告诉她好好读书,不要放弃生活的希望。

“如今,家乡的经济条件好了很多,可不少孩子身上依然有我当年的影子,不想念书,想早早地出去打工,以为一个月一千块钱就是笔巨款。我教他们读书,想要用我的亲身经历告诉他们不要放弃希望,九年义务教育完成了,他们还有更远的路要走,知识真的可以让他们改变命运!”

“归雁计划”是爱的延续,也是梦想的传承。支教的火炬被一代又一代地接续传递下去。

如今,练燕已考取四川师范大学研究生,正在自己热爱的领域继续深造学习;而李媛媛已考取选调生,在达州市渠县基层工作,为家乡的乡村振兴事业贡献力量。


姐弟俩

一组照片记录了一对姐弟9年的成长,从幼儿园时期懵懂稚嫩的脸庞到中学时期坚定自信的目光,变化的是容颜,不变的是姐弟俩脸上洋溢的笑容。

照片中的姐弟都是川队的受助学生,姐姐叫张月,弟弟叫张奥,这组照片是姐弟俩为数不多的合影,都是由川队的志愿者为他们拍摄记录的。

“川队的哥哥姐姐是看着我们长大的。我们从小和奶奶、大伯一起生活,父母在外务工。从幼儿园时,我们便加入了川队的支教课堂,此后,哥哥姐姐们每年都会来村子里带着我们一起学习、做游戏,一年中最开心的时光就是和志愿者哥哥姐姐们在一起的时候。”

在张月和弟弟张奥看来,川队的队员就像家人一样。“我还记得,2013年,有次爷爷送我和弟弟上学时在路上晕倒了,李雨林和王俊杰哥哥就轮流背着爷爷送我们回家,那时候我真觉得他们像家人一样可以依靠。”提到当时的情形,张月一边感慨年幼的自己面对突发情况的无助,一边感激队员们及时可靠的帮助。

十多年过去了,姐弟两对待学习从不懈怠,一张张奖状见证了他们的进步,一届届川队志愿者也见证了他们的成长。

“张月今年考上了大竹中学!”2021年7月,第十届川队队长张流舰激动地在志愿者微信群里“报喜”,新老队员纷纷在群里为她“点赞”。作为川队“看着长大”的孩子,张月一直被寄予厚望。川队的哥哥姐姐们都很喜欢这个认真懂事的女孩,经常通过手机询问她的学习情况,为她排忧解难,做她学习生活上的引导者,张月也不负众望,在每年只有少数人能考上高中的情况下,顺利考入当地重点中学——大竹中学。弟弟张奥也在姐姐的带领下成功考入初中。

“从幼儿园到中学,我们见证和陪伴了这对姐弟的成长,也正因为牵挂像姐弟俩一样和川队共同长大的孩子们,很多志愿者会想再‘回来看看’,保持和孩子们的联系,关注孩子们的成长。这种一年一会却情同手足的感情,给了我们双向奔赴的力量。”第九届川队队长、全国优秀共青团员、安徽省百优大学生王阳说。


圆梦

“我叫施少森,目前是上海交通大学的一名研究生,本科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2014级城乡规划专业,记得本科时,加入川队就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。2021年的这个夏天,我圆梦了。”照片中一个帅气男生抱着受助孩子开心地笑着,这个男生就是施少森。

本科时施少森就曾参与过川队的招募,但是川队的考核严格、竞争激烈,没有机会成为川队的一员。本科毕业后,施少森进入上海交通大学读研,但是想要支教的梦想火苗没有熄灭。他一边提升支教所需技能,一边持续关注川队招募的信息。2021年的夏天,他再次与川队指导老师取得了联系,积极申请并顺利通过考核,终于加入了川队,远赴一直向往的尖山村。

“我现在还清晰地记得前往支教地点的每一幕。我和其他队员一起拖着行李,怀着期待的心情踏上了前往达州的绿皮火车,20多小时的硬座让路途显得格外漫长。”

“终于到达尖山村小学,令我们惊喜的是,孩子们已经早早地在学校操场上等待了。看到他们一张张天真的面孔,我突然感到,自己四年的坚持和跨越万水千山来的路途,都是值得的。第一堂课我向孩子们描述了外面的世界和大学生活,我讲得很投入,孩子们听得很认真。课后,一个小朋友拉着我的手说:‘老师,我也好好念书,以后就能走进您所讲的大学,去实现自己的梦想。’”

“支教的生活并不全是想象的那么美好,山村条件艰苦、环境恶劣,打地铺、爬山路,被墨蚊叮的满腿是包也都是家常便饭,但是能够和孩子们在一起、向他们传递知识和温暖,再苦的日子也觉得甜!”

像施少森这样梦想加入川队的同学不在少数。每年川队队员招募阶段都会吸引学校各个学院、各个专业的学生报名,人数多达600余人,每一名川队队员都是通过层层考核和选拔的优秀学子,为的是给山区孩子们带来高质量的支教效果。

“川队不仅给山区留守儿童送去了爱心、带来了温暖,也使参与过川队的志愿者们在传递爱心、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受教育、长才干、做贡献。川队的志愿者们大都会坚持多年赴川支教,有的志愿者从大一至大四每年都会参加,很多志愿者在毕业后也选择投身基层服务或基础教育事业,以青春之我、奋斗之我,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,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。”川队指导教师、9001cc金沙以诚为本团委书记陈祥云说。


今年是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,川队将勇担青年使命担当,传承弘扬志愿精神,持续壮大志愿者队伍,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胸怀‘两个大局’,心怀‘国之大者’,立大志、明大德、成大才、担大任,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,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,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。”9001cc金沙以诚为本党委副书记乔静说。

据悉,2008年至今,川队先后在四川山区开辟4个支教点,除暑期支教授课外,还成立川皖爱心基金,建立爱心书屋,打造梦想家计划”“青苗守护计划等项目。为突破时间、空间的局限,川队借助网络拓展线上支教项目川皖学堂,运用视频直播的方式实现支教服务的“东教西送”。截至目前,参加实地支教成员和“线上”支教者达200余人,累计授课2100余课时,受助学生1000余人川队爱心支教事迹先后被教育部官网、《中国教育报》、《中国青年网》等各级媒体报道转载,并获得第三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。


XML 地图